保姆、月嫂、小时工、护工
各种家政服务,总有一个适合您!

炊烟唤归期,阿姨用热汤暖了伐木汉的乡愁

尾月二十三,小年夜的雪粒子敲打着林场工棚的铁皮顶。王桂枝裹紧旧棉袄,把最后几捆冻白菜码进角落,锅里咕嘟的酸菜白肉翻滚出白汽,却暖不透这空阔的板房。门“哐当”一声撞开,凉气卷着雪沫子扑进来,几个裹着军大衣的男子抖落一身冰碴,围到炉子边搓手。

“刘把头,今年...真回不去了?”王桂枝舀起一勺热汤,雾气蒙了眼。角落阴影里,老刘正拿小刀削着块木头,头也没抬:“大雪封山,车轱辘都冻死了,回啥。”地上散落着七八个木雕君子,有扎小辫的闺女,有戴凉帽的老娘。

一锅热汤化不开眉头冰霜
老刘媳妇上月托人捎来的信,在王桂枝围裙兜里焐得发软。信上说闺女半夜哭醒喊爹,老娘咳了整冬。这些事工棚里没鬼不觉道,可三十里积雪封了出山的路,卫星电话连续不断,满棚男子只能守着火塘干瞪眼。

“桂枝姐,给老刘盛碗稠的!”有人撞了下她胳膊。锅勺遇到碗沿叮当响,王桂枝看着老刘佝着背咽汤的样子,心田像被冰镩子凿了个洞。客岁此时,这男子还举着闺女照片吹牛:“开春带她坐绿皮车看天安门!”


油盐酱醋里熬煮人情债
深更半夜,工棚老鼠啃木箱的悉索声里,王桂枝突然坐起家。她从板床下拖出个铁皮箱,手电光扫过瓶瓶罐罐——花椒、八角、自家晒的干豆角,尚有半瓶没开封的芝麻香油。这是她给儿子攒的娶媳妇礼,眼下却有了新打算。

天亮时,工棚黑板多了行歪扭字:“拿调料换技巧,雕个木娃给娃!”底下钉着麻绳串的小木牌。老赵头凑近眯眼念:“刻小马换干辣椒...刻小鸟换咸盐...嘿,这桂枝整的啥?”

  • 木头遇见炊火气: 三日后,王桂枝的调料箱成了工棚圣地。老赵拿雕花的弹弓换了把花椒,说是寄给腰疼的老妻泡脚;小马用只刨光的木碗换了勺香油,打算给守山老爹拌面条。
  • 风雪邮路载相思: 开春化雪的头趟运输车,王桂枝抱着塞满木器的麻袋挤进副驾。四十里外镇邮局,柜台堆起小山:挥斧头的砍木匠木雕、梳着羊角辫的木头娃娃、以至尚有雕着“安然”的木牌。
  • 卫星电话通了音信: 老刘捏着刚通的卫星电话,闻声闺女在那里喊:“爹!小木马会摇尾巴!”王桂枝站在雪地里笑,围裙兜鼓囊囊——里面是老刘媳妇回赠的干蘑菇,尚有张纸条:“姐,木娃抱着睡,夜夜不哭。”

热食暖胃,人情暖心
当运输车陷在融雪的泥塘里打滑时,王桂枝正把最后半袋面粉抖进盆。案板上剁馅声像急促的鼓点,猪肉酸菜馅的香气钻进每个铺位。老赵头突然哼起东北小调,锯木声竟成了伴奏。

“吃饭!”铁勺敲着锅沿,二十几个男子捧着豁口碗蹲成圈。老刘把最大个的饺子扒拉进饭盒,盖子贴胸口袋捂着——那是留给卫星电话接通时,让闺女听个“爹这边过年也吃饺子”的响动。

刀刻斧凿下的年味: 年夜饭散场时,小马突然塞给王桂枝个木匣。翻开红布,油灯照得松木观音像流着暖光。“给大娘供着,菩萨保佑反老回童!”少年挠着头,“刻像的松香...是拿您上回的芝麻酱换的。”


冰河解冻时,炊烟缠着电锯声
开山汽笛响彻山谷那天,王桂枝的调料箱已半空。老刘把雕好的第十七个木娃娃塞进背包,突然问她:“姐,来岁还来不?”运输车轰鸣着卷起雪泥,车尾飘着的蓝头巾像道解冻的溪流。

王桂枝没答话,弯腰拾起脚边刨花堆里的半成品——一个系围裙的胖阿姨木雕,手里还攥着把汤勺。远处电锯声撕开林海安静,她突然以为,这声音和灶上滚着的酸菜汤,都是凡间顶好顶好的调和。
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家政服务网 » 炊烟唤归期,阿姨用热汤暖了伐木汉的乡愁

分享到: 生成海报